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头雁”已成为一个关键角色。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融合了现代理念与乡土智慧的高素质农民——既有海外留学归来的行业精英,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既有成功转型的企业家,也有创新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与传统农业生产者相比,他们的知识储备丰富、观念新颖,敢闯敢干。如今,培育壮大“头雁”队伍,已成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重要举措之一。 深挖培训“潜力”,激发培训“活力”。根深才能叶
编者按: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头雁”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正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为展现新时期“头雁”风采,总结各地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经验,本期杂志聚焦“头雁”专题,刊登一组文章,敬请关注。 在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实施背景下,截至2024年,全国累计培育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项目)培训班,来自宁波市各地的乡村产业、项目运营、农业生产服务等不同领域的240名“头雁”参加了培训。他们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通过“课堂+实践”的培训,提升了农业农技和乡村运营能力。培训班在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实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确定“五个一”的培育模式,即一岗多面的课程设计、一流师资的精英汇聚、一期多维的学习方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一支高素质“新农人”队伍,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激活发展动能的核心路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为乡村培育了一批“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依托农广校体系,聚焦“新农人”成长要素,打造全方位、广覆盖的培训机制,为“新农人”培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清样本”。 一、建设资源池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按照“需求导向、量质并举、分类实施、全程培育”的要求,聚焦三大重点任务、五个专项行动,通过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扎实办好短期培训班,创新开展多样化训后扶持服务,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龙岩市新增培训高素质农民11836人。2名“新农人”代表参加福建省“新农人”故事分享会并获得风采奖和优秀奖;2位“新农人”获评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全省仅2名)。
近年来,陕西省丹凤县农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丹凤县农科教中心”)面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构建“两精准四精品”农民培育模式,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1814人,覆盖全县12个乡镇及全部行政村,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紧贴县情,精准选择培育专业 精准选择专业是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丹凤县农科教中心聚焦菌、果、药、畜、茶主导产业,针对性开设食用菌栽培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要求,分层分类、大规模开展淮安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了解掌握淮安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质效,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淮安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质效开展了调研评估工作。调研组采用系统调查法对2022—2024年淮安市参训人员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情况进行汇总,采用样本调
在数字乡村战略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昆明市作为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探索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一、昆明市现有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分析 (一)现有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一是人才线下培训模式。将学员分层分类,开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及技能服务型培训。培训流程为学员选拔、学员培训、跟踪服务、示范推广等。学员无固定选拔机制,主要以村委会、基层农业农村部门推荐为主。学员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青岛市自2014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粮食安全守护者和乡村产业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0180人次。 随着城乡加速融合、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重要性的凸显,农民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训需求日趋紧迫。
西安市近年来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创新实践高素质农民培育 “西安模式”,努力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基本情况 2022年,西安市农广校职能划转到市农技中心。西安市农技中心在履行好培育“主渠道”“主阵地”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统筹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农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平台,其“在地化”运营至关重要。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域的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实现与乡村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如东县域内农民田间学校案例的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推广路径和建议,为其他地区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引擎。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武汉市农广校)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创新构建有特色、有阵地、有做法、有成效、有保障的“五有”发展模式,通过多元办学、阵地夯实、精准培育、成效转化及机制保障,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本文从实践维度解析其“五有”模式的内涵与路径,分享经验与做法。 一、有特色:构建多元办学体系,激活育人动能 (
为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技能,推动“科学种田、科技种田”的理念深入人心,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广校)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在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开展冬春农民大培训专项行动。此次活动以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成都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组织农业系统、科研院所、“土专家”“田秀才”深入乡村,开展科技下乡、农技培训、政策咨询和现场指导等服
河南省正阳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坚持以“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为目标,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素养为主攻方向,着力围绕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等方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正阳县加快建设农业强县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主要做法 广泛宣传。正阳县农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居多,培训时组织人员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正阳县一是发动基层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组织形式。而财务管理作为合作社运营的 “中枢神经”,是保障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在此背景下,笔者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通过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说教学内容。依据高素质农民培育要求,教学内容设为合作社的创建、运营、
山东省农广校农村电商团队,在每年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教学中承担重要部分,引领山东省农民电商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团队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首届涉农职业院校名课名师资助项目。其中,《AI在直播策划中的应用》课程是山东省农广校农村电商团队2025年开发的新媒体电商与AI技能融合的创新型课程,内容秉持“科技兴农、数字助农”理念,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涉农直播场景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数字素养提
2024-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已经进入下半场,各地进展情况如何,资金是否落实到位,试点是否取得效果,是摆在眼前亟待解答的问题。为了解以上情况,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全国分区调研机会,笔者前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实地调研试点工作。调研中发现,丽江市与古城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项目,工作站位高、培训启动早、资金落实快,形成了农业农村主导、
开栏的话 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各级农广校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的在资源整合上形成工作合力,有的在产业需求上开发特色课程,有的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创新……这些来自基层的生动实践,既体现了农广校体系的创新活力,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宝贵参考。本刊开设“经验谈”栏目,旨在为各级农广校搭建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共促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农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土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把乡土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新优势,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成为天津市做好“三农”工作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探索乡土导师的“选育用”路径,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一、精准“选”拔,挖掘乡土人才富矿 中心坚持多渠道、广覆盖原则,通过层层选拔,将具有
延庆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是农业大区,也是北京市农广校延庆分校农民学历教育中专班的“沃土”。胡海英2008年起,承担延庆农广校的农民学历教育《法律基础与农村法规》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这片沃土上,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书写着农民教育事业的芳华。 走进农村农民,点燃教育激情。17年前,胡海英首次站上讲台,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课堂上有肩扛生活重担却依然坚持上课的长者,也有摩拳擦掌准备重新起航的邻家兄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蜂蜜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如何提高蜂蜜的产量和质量?多箱体养蜂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养蜂方法,采用弱干预的养蜂方法,接近蜜蜂自然的生存状态,生产的蜂蜜是经过蜜蜂充分酿造的成熟蜂蜜,波美度可达42度以上,风味更好,酶值高,属于优质天然蜂蜜。”在河南省农广校宜阳县蜂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的课堂上,作为特聘教师的张玉峰兴致勃勃地向学员介绍着他的蜂蜜与多箱体养蜂技术。 张玉峰是河南省宜阳县蜂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