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代表的AI 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多维价值意蕴, 可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好地助推我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分析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创新服务的新机制、新风险和新路径, 对于推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新质生产力重大国家战略下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 本文依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从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3个角度剖析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 依据信息传递三要素从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3个维度识别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风险并提出治理策略, 从新质生产力构成阐释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创新服务的实践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战略下, AIGC以数据要素为基础, 以基础模型为支撑, 以人智协作为核心, 形成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 数据隐私安全风险、网络空间安全风险和科技伦理安全风险需要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进行治理; 提出通过构建以数据要素驱动的新模式, 组建人智协作的新团队和开发可靠可信的智能化模型促进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实践路径。
[目的/ 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方法/ 过程] 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 对科学数据要素交易助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机理进行剖析, 探究了当前科学数据要素交易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并给出了破局之路。[结果/ 结论] 研究表明, 科学数据要素是指为满足科技发展需求, 科学数据及其衍生数据产品参与到科技生产经营活动中, 为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技术突破与经济效益的一种新质生产要素, 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主体利益摩擦、数据黑市危机四伏、科学数据交易政策空泛无力、科学数据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成立科学数据银行、建设三级互联数据市场、发布专项数据交易政策、构建大数据联盟链, 以化解当前困境。
[目的/ 意义] 提出以数据驱动型智库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策略。[方法/过程] 以梳理“数据驱动型智库建设” 与“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关系为发端, 深入分析和提炼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以建设数据驱动型智库为代表的新型智库建设范式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为符合新质生产力研究,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智库应重视向数据驱动转型, 提出重视智库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化, 将智库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升级, 推进智库决策咨询机制的智能化发展策略。
[目的/ 意义] 科技创新是建立在自有领域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 知识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不断形成、演化和发展的, 在此过程中, 科学知识发生角色转变现象。揭示科学知识角色转变现象有助于揭示知识创新的内在特征与规律。[方法/ 过程] 本文以生物医学领域知识体系的演化记录为对象, 以领域知识体系为参照, 将科学知识演化过程划分为新知识吸纳阶段和领域知识体系演化阶段, 从知识个体外在属性以及知识体系内在谱系关系两个角度, 初步探索“ 科学知识个体如何通过生长演变进入领域知识体系, 成为领域知识?” “知识体系内部关系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领域知识个体在其中的作用?”。[结果/ 结论] 新知识吸纳阶段, 采纳频次和引用频次对科学知识能否发生转变有正向促进作用, 采纳频次对转变时长有正向影响。领域知识体系演化阶段, 引用频次、期刊影响力和位置层数对领域知识角色转变有正向影响, 但对各类型角色转变影响强度有所不同。
[目的/ 意义] 为了帮助用户在浩如烟海的社交媒体文本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本研究创新地设计了一种基于过滤注意力机制的自动摘要生成模型Filter Unit Model(FUM)。[方法/ 过程] 首先, 采用微调BERT 对于输入的社交媒体文本进行向量嵌入; 其次, 设计了过滤注意力机制来滤除嵌入社交媒体文本中的无用信息, 基于字词层面和语句层面两种过滤注意力机制, 旨在从不同角度对于嵌入向量进行过滤; 最后, 采用Transformer 的解码器部分进行解码工作, 并根据过滤注意力机制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解码策略。[结果/ 结论] 本研究在微博数据集上与摘要生成领域中经典、优秀的基线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本研究所设计的FUM 模型有着比其他基线方法更出色的表现。同时, 基于语句层面的过滤注意力机制比基于字词层面的有更好的过滤效果。
[目的/ 意义] 智媒时代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实现用户情感精准分类, 进而深入挖掘海量文本信息潜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 针对现有混合模型层间依赖性强、输出特征重要性差异体现不足等导致的情感分类效果受限问题, 基于Stacking 集成思想, 提出一种融入频域增强自注意力机制的混合神经网络情感分类模型, 通过构建由Bert、TextCNN、BiLSTM 组成的并行式特征提取基学习器层与融入频域增强自注意力机制的元学习器层, 并与词嵌入层和全连接层相融合, 系统挖掘文本深层次语义信息以及局部、全局特征, 进而通过权重分配以及离散傅里叶变换提升情感分类效果。[结果/ 结论] 酒店评论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与消融实验结果均表明, 所提模型情感分类性能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准确率、召回率、F1 值分别达到91.7%、95.3%和93.9%, 且随Epoch 训练轮数增加, 模型情感分类准确性不断提升, 损失值不断降低, 呈现较强的泛化能力。
[目的/ 意义]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健康风险”, 网络健康焦虑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工是网络健康焦虑的易感群体, 但尚未有研究从在线信息搜寻行为角度对农民工群体网络健康焦虑的成因进行解释。本文旨在探究农民工群体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如何影响和诱发其网络健康焦虑。[方法/ 过程] 本研究整合健康信念模型(HBM)和信息搜寻行为(ISP)模型, 引入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健康信息质量等新变量, 构建基于信息搜寻的网络健康焦虑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 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结论] 农民工更偏好利用非正式渠道搜寻健康信息。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对网络健康焦虑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具体表现在搜寻频率和搜寻策略水平上。健康信息搜寻行为通过影响健康信念和情感进而影响网络健康焦虑, 感知健康风险和症状自评在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网络健康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亲友患病、心理韧性调节健康信念在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网络健康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目的/意义] 在线婴幼儿健康信息正在成为婴幼儿养育的重要支持, 探索新生代父母在线婴幼儿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路径, 为中国式育儿实践的理解和解析提供一种在线健康信息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收集32位新生代父母对在线婴幼儿健康信息的行为实践经历, 基于扎根理论梳理出情境、动机、信息、主体、家庭、社会、感知有用性、反应8 个主范畴, 进而构建出相关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路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 在不同的情境触发下, 父母会基于不同的动机来获取、甄别和采纳相关健康信息, 以进一步强化其育儿观和育儿实践, 而在这过程中, 家庭、社会作为一个外部系统影响着新生代父母的行为实践选择。
[目的/ 意义] 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大数据政策的创新效应, 为大数据政策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方法/ 过程] 基于扎根理论, 构建大数据政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 利用2010—2020年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 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结论] 大数据政策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通过稳健性检验; 经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政策可以通过数字化驱动、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开放合作4 条路径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且该促进作用因地理区域、区域创新能力维度、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大数据政策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维度以及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地区的创新驱动效应更显著。
[目的/ 意义] 智慧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了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 带来了服务模式与流程的重构, 有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对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产生重要影响和价值, 可有效识别信息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资源利用、服务特色和文化推广等实体, 为知识组织、信息检索等提供支持。[方法/ 过程] 本文利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分析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系统的应用前景, 通过构建高质量的高校图情语料库, 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 以满足领域内特定的实体识别需求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为优化图书馆智慧服务系统提供基础。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ALBERT-BILSTM-CRF 模型, 用以验证命名实体识别任务的效果, 将该模型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推荐和知识图谱的案例分析, 并与现有的国内外主流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效果比较。[结果/ 结论] 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图情领域命名实体识别的性能, 有助于实现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推广与应用, 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浪费和训练成本。此外, 本文还探讨了服务于图书馆领域大语言模型LibraryGPT 的可能性, 以便对未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的/ 意义] 风险沟通视角下突发事件融媒体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识别、要素的因果序与关键性的识别有助于该系统进行有序、分级优化, 助力应急工作。[方法/ 过程] 探讨突发事件融媒体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并识别其构成要素, 采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 研究方法, 计算各构成要素“ 四度”, 探讨突发事件融媒体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因果序及关键性, 并以此为依据对构成要素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结论]研究识别出38 个构成要素中包含17 个原因要素、21 个结果要素; 构成要素中包含14 个关键要素; 聚类分析将构成要素划分为6 级。研究结果为突发事件融媒体信息生态系统有序、分级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意义] 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科研范式由个人自由探索逐步向组织化大科学转变, 高校科研组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衍生出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方法/ 过程]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通过提炼、概括、总结的编码过程,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影响因素模型, 深入剖析了高校有组织科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 影响高校发挥有组织科研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人本因素和价值因素。其中, 顶层设计、机制体制、科研条件等制度因素是影响高校有组织科研活动的重要外部保障因素; 理念认同和团队建设等人本因素是重要内部驱动因素;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能够发挥示范效应。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成果转化、畅通转移转化通道等方面探索了持续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成效的实施路径。
[目的/意义] 交叉融合发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必然出路, 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 综合研究项目作为交叉综合研究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推动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研究旨在为未来的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方法/过程]本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十年(2014—2023)教育部资助的4045个交叉学科/ 综合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项目的数量、类型、机构分布、项目负责人、研究主题及其趋势等。[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均呈现稳步增长,且研究主题涵盖广泛。在城乡社会发展、特殊群体问题、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应用、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研究热点, 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关注现实问题、创新性与实用性并重等显著特点。
[目的/ 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生力军, 近年来团队成员跨学科特点愈加突出, 探究其跨学科知识整合效果影响因素, 有助于明晰知识整合效果提升路径, 提高跨学科团队创新绩效。[方法/ 过程] 引入“物理—事理—人理” (WSR)系统方法论, 结合文献调研, 相应地从知识整合客体、过程、主体3 个方面提取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跨学科知识整合效果的关键因素, 通过问卷调研收集343 份有效数据,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影响因素路径和前因构型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物理维度的知识默会性, 事理维度的跨学科交流强度、跨学科任务互依、意见领袖协调, 人理维度的认知稳定、认知适应、情感信任、内部动机, 都显著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跨学科知识整合效果, 主要存在个体内部驱动型、跨学科价值共创型两种前因构型, 且跨学科价值共创型的解释度远大于个体内部驱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