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与同事翁时秀合作发表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1一文,依据“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共同的社会历史经历”,将1978年开始至今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者分为开创代、第一代、中间代和新生代4个同期群。发表文章到现在近8年过去了,从年龄看,开创代现在已经接近或超过90岁,第一代大多60~70岁,中间代多为50~60岁,新生代50岁左右或以下。 对旅游地理学研究者的划分基
主持人:陆 林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体制机制上对城乡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在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创新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是乡村在面临内外环境变化时追求美好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要坚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代表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更象征着城乡关系的重构与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在此背景下,乡村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域,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其中,“新农人”返乡旅游创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备受瞩目的新现象和新力量。由大学生、城市青年、农民工、跨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交通网络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交通道路所共同形成的网络组织1,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联系着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是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平衡手”,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厚植乡村社会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随着技术与制度创新,交通运输的传统功能不断嬗变,其边际效应逐渐向旅游功能扩散与转移,深刻影响着旅游
一、城乡农旅融合社会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乡村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3,创新能力薄弱则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4。乡村旅游是推动中国乡村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面临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等现实问题。乡村旅游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旅融合以一二三产
社会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合作2。于乡村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城乡融合成为了乡村振兴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其关键在于打破二元结构,实现连接性的重塑3。以乡村社会创新触发跨地方的公民集体行动,重新连接边缘地区形成新的城乡社会合作,是城乡融合政策目标中关键的变革性实践途径之一。乡村资源的旅游利用形成了乡村产业创新,不仅吸引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