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本质规定,现代性文明是对当今时代带给人类总体性福祉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肯定,其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具有强烈革新意义的现代理性精神和着眼未来的开放姿态成为人类文明的理想模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性文明的一种全新的实践形态,从现代性文明的一般进程、发展动力、制度形式、价值内涵和传播方式五个方面,以系统性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人文性科技文明创新体系、完善性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多元性精神文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阐释,这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认同中国的重要议题。与西方现代化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在破解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的“二元”难题、破除西方现代文明困境、遏制“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重塑单极世界秩序的图谋以及科学解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难题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明进
摘 要:《资本论》及其手稿从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世界历史四个方面,建构了以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范式的文明观。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明观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和谐共生、人民至上和独立自主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两极分化、单向失衡、资本至上和中心依附,开辟出具有共享性、可持续性、人民性与和平性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资本主义
摘 要: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呈现出来。民主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符号,其叙事主体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话语规则、边界立场和价值意义。百余年来,历史场域在变,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叙事语境、话语符号、表达特色、载体形式也随之改变,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其话语主体、话语立场、价值导向、话语温度并未改变。在现存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应在“源”
摘 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中的“关键少数”,其中,“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主观客观原因,但根本上还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身上找原因。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 关键词:“一把手”;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
摘 要: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向人民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所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内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实践魄力、“严字为基、实干兴党”的纪律要求三维向度,构筑起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论实践体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进自我革命,不仅是永葆党的
摘 要: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合谋的时代产物,其在本质上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内涵上具有“资本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双重面向。通过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联姻”,数字资本主义不仅以重构劳动剥削的时空范式来榨取超额利润,而且深刻调整着整个社会的劳动观念,迫使人们认同资本的增殖逻辑。伴随着“资本—技术”的加速运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剥削呈现不断
摘 要:在当前复杂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下,意识形态的情感性与情感的治理功能愈发突显,情感治理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向度。网络意识形态情感治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传统和现实依据,情感治理缺失将造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建构、助推社会不良思潮耦合情感渗透、加剧资本逻辑对日常情感的统摄等不同层面的负向效应。新时代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情感治理实践,需通过激活情感记忆、增进情感互动、建构情感叙事、加强情感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顺应了现代意识形态叙事方式图像化转变的趋势,是视觉文化时代进一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认同实效性的应然之举。图像叙事的产生是视觉图像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逻辑耦合的结果,相较于传统叙事方式,图像叙事能够更好地引起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但图像叙事具有“二重性”,其再创性、隐喻性、感性化叙事在增进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同时,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本质意蕴的重构、意
摘 要: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胸怀天下理念,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和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思想基因相结合的产物,是其从“救国”到“济世”思想演变的智慧结晶。毛泽东认为,要想实现“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联成一体”的革命道路,进而实现“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的宏大愿景。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了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相协调、永久和平
摘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新的历史任务。“三治融合”中的德治通过其规约、凝聚、教化功能的实现,能够有效化解民众利益纠纷、实现民众群体认同、激发民众内生动力,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确立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坚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融入道德力量、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法并行、坚持发挥道德模范
摘 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为内核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数字化驱动生产效率的新突破、生存时空的新延展、生命体验的新变革和生活条件的新升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创设了更丰富的场景、解锁了更智能的手段。但技术异化风险的逐渐显现,也带来了个体的精神失落、关系失衡、心理失控和能力失位等新隐忧,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此,
摘 要:数字技术以其便捷性、广覆盖率、智能化和高效率等特性引发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数字技术正全面嵌入乡村社会,推动乡村治理模式重塑、激活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确保乡村资源高效应用、全方位打破时空阻隔,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源困境、动力不足、与实际“脱嵌”、信息安全与伦理规则
摘 要: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意蕴丰富,主要体现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开拓相融、本土特质与全球视野兼具、整体建构与重点突破协同、现实关切与远景擘画贯通。这一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启迪个体精神成长和凝聚群体价值共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多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并促进世界文化交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蓬勃发展的实践
摘 要:数字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的一种更为激进的文明变迁,由数字技术主导,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脱域”式融合中呈现出“虚实相间”的数字交往景观。数字交往使人从单纯的数字观望者升级为虚拟实践的“交流—行动”复合体,单一维度的“自然人”衍生为复数主体的“数字人”,分化出“复数人”“透明人”“工具人”等多重主体性形态。随着主体性形态发生转变,人们迎来崭新的自由交往阶段的同时,面临身份虚置
摘 要:“NPC”是当代青年自嘲自己是“非重要存在”的流行话语。从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到以“NPC”自居,这种话语转变从侧面反映出青年自我定位同质化、祛能化、边缘化的失真样态,是青年群像的集体症候。从“象牙塔”外的社会现实冲击、以“优绩主义”为主导的单一评价体系、“约拿情结”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三个方面诊断青年自我定位的转变缘由,进一步探寻并校准青年自我定位的合理区间,以期达到理性看待、尊重
摘 要: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由路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如何把握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效能与限度的张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实践,使之呈现出数字化、精准化、多元化样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需要紧跟数字时代步伐,重新反思数字技术与人的关系,正视思想
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样态,凭借超强的内容创造能力和信息追踪能力,为思政课高效、精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思政课内部要素的精准对接、主体关系的重塑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师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教学环境虚与实的失衡、技术僭越诱发的教育评价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问题和风险,需要以人机协同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