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考核带来新的变革。近年来,国内外利用该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及实践应用。为统一、规范并推广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考核中的应用,中国医院协会模拟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临床、技术、教育和管理等领域专家,在全面调研国内外医学虚拟仿真培训考核的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及相关疾病诊疗指南、管理共识等的基础上,编写形成《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应用技术体系标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初稿,并邀请实践技能培训考核领域的临床、技术以及管理专家开展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经三轮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包括虚拟仿真内容设计与建模、管理平台接口设计、质量评价、数据传输与安全4个部分。本《共识》是在充分学习借鉴医学虚拟仿真培训相关标准、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成果,征求和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的,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或培训机构开展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培训考核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编者按】2020年国际专家小组提出将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新的诊断标准将MAFLD从“排除性”疾病转为“包含性”疾病,明确了代谢紊乱的核心作用。2型糖尿病(T2DM)和MAFLD作为两大重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人数呈现高度重合。最新研究对MAFLD与T2DM的共病率进行统计,相较于1990—2004年的 55.9% ,2016—2021年已升至 6
【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和2型糖尿病(T2DM)是全球常见的两大代谢性疾病,目前二者共病存在较高的流行率,同时能加速疾病的进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MAFLD和T2DM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MAFLD和T2DM共同管理策略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T2DM合并M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筛查监测、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本综述表明T2DM合并MAFLD为已成为临床的普遍现象,二者可互相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在T2DM患者中应开展MAFLD的筛查,无创诊断模型如纤维化指数4、脂肪肝纤维化评分等多种模型可用于常规筛查,但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被证实可用于治疗T2DM合并 MAFLD,同时能有效改善疾病的预后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等。本文为T2DM合并MAFLD的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以及临床“糖肝共管”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T2DM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因此寻找有效预测 T2DM患者发生MAFLD的指标意义重大。目的探讨空腹C肽与糖尿病病程比值(FCP/DD)预测T2DM发生MAFLD的预测价值,为早期防治MAFLD提供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9月一2021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532例,收集
【摘要】背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共存的全球流行率和发生率持续上升,这种共存增加了肝脏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临床实践中需要对MAFLD合并高血糖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延缓其进展。目的基于T2DM与MAFLD之间的关系,利用现有大规模体检数据探究高血糖对MAFLD 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2024年
【摘要】背景胃癌(GC)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对个体GC发病风险进行预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或延缓GC进展。目的构建并验证预测个体G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4省14个县(区)肿瘤登记系统中确诊的 ⩾40 岁的GC患者作为病例组(684例),按 1:2 比例纳入性别、年龄、居住地及健康状况匹配的一般人群
【摘要】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虽能成功开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外膜下闭塞的血管,但术后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并且显著影响远期心功能恢复。然而,PCI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对不同时期心功能的动态变化趋势尚不明确。目的探讨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对术后不同时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背景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可能对提高MHD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与社会负担有较大帮助。目的调查MHD 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在石河子市3家血透中心(包括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朗肾血液透析中心)行MHD的患者。采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认知障碍程度、
【摘要】背景中国在全球结核病负担排名中位列第三,属于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中国的西北大省,其结核病一直是中国较高地区之一,给中国的结核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故了解该地区区域性特点,评估协变量对肺结核发病风险的量化效应,得出符合新疆地区特性的可靠结论,从而为该地区制定针对性的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目的基于区域分层贝叶斯时空模型并结合集成嵌套拉普拉斯近似算法-随机偏微分方程(INLA-SPDE)加速算法,分析新疆肺结核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新疆14个地区2010—2019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及人口数据,对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探索性统计分析;建立分层贝叶斯时空模型,结合INLA-SPDE加速算法评估 2010—2019年新疆地区肺结核流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域为新疆14个地区,其中估计站点10个: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哈密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阿勒泰地区;验证站点4个:吐鲁番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2010—2019年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和发病例数在2018年达到峰值(304.945/10万,76846例),随后开始下降。后验估计值显示,人口数、平均温度、 PM2.5 以及经度与肺结核发病率呈正相关;人均GDP、医疗床位数、纬度是影响肺结核发病率的保护因素。肺结核疾病的地理分布数据显示,新疆肺结核疾病数据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σω2=1.806 ),两站点间空间相关距离为 946.053km ,疾病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肺结核感染率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α=17.926 )。结论2010—2019年新疆肺结核存在明显空间自相关性,两站点间空间相关距离为 946.053km ,疾病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人口数、平均温度、 PM2.5 以及经度对于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呈正相关;人均GDP、医疗床位数、纬度是影响肺结核发病率的保护因素。
【摘要】背景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衰弱性疾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细菌代谢紊乱相关,CFS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通透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有关不同年龄CFS患者肠道菌群特征鲜见报道。目的探究不同年龄组CFS 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为不同年龄组CFS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2—10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设3组:青年组(18\~34岁)20例、中年组(35\~55岁)20例和老年组(56\~80岁)20例。收集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肠道菌群,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CFS患者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老年组肠道菌群Pielou_e指数高于中年组( P<0.05 );中年组聚集菌群与另外两组存在差异( P<0.01 )。青年组核心菌属为粪球菌属(Coprococcu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老年组核心菌属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青年组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 P<0.05 );中年组丹毒丝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Sellimonas属的相对丰度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 P<0.05 );老年组埃格特菌科(Eggerthellaceae)、嗜胆菌属(Bilophila)相对丰度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 P<0.05 )。结论不同年龄组CF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存在差异,初步发现不动杆菌属和丹毒丝梭菌属可作为区别老年、中年及青年CFS患者肠道菌群的关键菌群。
【摘要】背景近视性黄斑病变造成的眼底结构损伤及功能损害无法恢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目前关于近视性黄斑病变低视力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鲜少报道,其影响因素也尚无定论。目的评估近视性黄斑病变低视力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并探究其与视觉功能、病变特征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3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40例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低视力患者,采用低视力生活质量量表(LVQOL)评估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并基于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记录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分类(ATN分级)和脉络膜厚度。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探讨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与眼部参数、ATN分级的相关性,通过分层回归分析评估较差眼对较好眼视觉功能的调节作用,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确认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QOL评分与较好眼的BCVA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logMAR)呈负相关( r=-0.921 , P<0.001 ),与logCS呈正相关( r=0.943 , P<0.001 ),与较差眼 logCS 呈正相关( r=0.32 , P=0.044 );分层回归分析显示,较差眼与较好眼BCVA之间的交互作用对LVQOL总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8.25 , P<0.001 );LVQOL评分与萎缩性病变( rs=-0.827 ,P<0.001 )、新生血管性病变( rs=-0.802 , P<0.001 )分级呈负相关;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QOL评分与性别( β=3.93 , P=0.011 )及较好眼 logCS ( β=18.92 , P<0.001 )和脉络膜厚度( β=0.08 , P=0.007 )呈正相关,与较好眼logMAR( β=-9.93 , P=0.016 )呈负相关。结论BCVA、CS、ATN分级严重程度及较好眼脉络膜厚度是影响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未来治疗策略应注重视觉功能改善、结构指标监测和病程综合管理,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背景近年来我国虽然重视中医药发展,但在学术研究领域缺少纵向视角下基于全国样本的中国居民对中西医态度行为的比较研究。目的对比分析2011年和2021年中国居民对中医的态度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对中医药态度和行为,促进中医药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利用2011年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筛选出2011年和2021年有效回答居民中医态度与行为相关问题的样本共4326份,其中 2011年和2021年样本分别为2879人和1447人。从人口特征、社会环境和医疗服务3个维度分析影响居民中医药态度与行为的因素。采用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中医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对中医的态度方面,2011年认同“中医更有效”的人群占比最高( 34.5% ,994/2879);而2021年,对该观点持中立态度的人群占比最高( 44.8% ,649/1447)。相比于2011年,2021年对“中医更有效”说法持中立态度的人群占比明显上升,同时认同和反对该观点的人群占比均有所下降。从就诊频率来看,2011年和2021年居民中医和西医的就诊频率均有所降低,“有时看中医”降幅 7.3% ,“有时看西医”降幅 16.1% ;“经常看中医”降幅 8.9% ,“经常看西医”降幅18.8% 。多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不认同“中医更有效”为参照,年份、受教育程度、地区、近期就医满意度、医疗卫生系统满意度是居民认同“中医更有效”的影响因素( P<0.05 );年份、地区是居民对“中医更有效”持中立态度的影响因素( P<0.05 )。以从不就诊中医为参照,性别、户籍、年龄、地区、是否患慢性病或残疾、自评健康状况、近期就医满意度是居民经常就诊中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P<0.05 );年份、年龄、是否患慢性病或残疾、自评健康状况、社交频率、优质医疗可及性是居民有时就诊中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2011年和2021年我国居民对中医认可度略有变化,中西医就诊频率差距减小。居民对中医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地区差异,中部地区的居民中医认同度更高,但中医就诊频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更认同中医比西医有效,老年、城市、患慢性病或残疾的居民中医就诊频率更高,近期就医满意度是居民对中医的态度与就诊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摘要】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有3种生物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SLE,分别为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但目前尚缺乏直接比较3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目的通过网状 Meta 分析探索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有关贝利
【摘要】背景 38.4% 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于非癌症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0.3% 。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最突出的为高血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发生率和风险。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数据库中有关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的单臂临床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使用R4.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6项单臂临床试验、3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级别高血压和出血的发生率为 35% ( 95%CI=0.25~0.45 和 24% ( 95%CI=0.10~0.37 )。在高级别事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 15%(95%CI=0.10~0.20 ,出血发生率为 1%(95%CI=0.02 ),血栓栓塞发生率为 3%(95%CI=0.02~0.05) )心脏疾病发生率为 1% ( 95%CI=0~0.02 )。呋喹替尼与全级别、高级别高血压及全级别出血的风险增加相关,RR分别为3.93(95%CI=2.95\~5.24)、12.33( 95%CI=5.31~28.63 及1.84( 95%CI=1.36~2.50) ),但与高级别的出血( RR=1.06 95%CI=0.35~3.23 )、血栓栓塞事件( RR=3.35 , 95%CI=0.89~12.55 )及心脏疾病( RR=0.62 , 95%CI=0.18~2.14 )无关。结论呋喹替尼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但主要针对的是低级别事件。
【摘要】认知障碍常表现为学习、记忆、智力、情感、执行力障碍等一系列脑功能缺损表现,常发生在神经功能疾病、衰老、术后等过程中。目前,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血-脑脊液屏障、氧化应激、自噬、炎症、线粒体以及神经递质均与认知障碍有关。最近研究发现,铜代谢和铜死亡相关的铜稳态对认知功能有调控作用,这可能是认知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本文从线粒体、胶质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因素、神经递质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铜稳态调控机制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铜稳态失衡时,铜离子水平紊乱,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氧化应激、炎症聚集、线粒体紊乱、胶质细胞损伤等一系列反应,甚至诱导神经元发生铜死亡),并对铜稳态在认知障碍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认知障碍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同时也期待为该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案。
【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患者整体预后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加之其独特的肿瘤微环境使得传统治疗模式(手术、放疗和化疗)遇到了瓶颈。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国内外有关胰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胰腺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本文发现,随着基因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胰腺癌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表达谱有了更深入了解,更多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被发现,相应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也越来越多,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正逐渐从传统的“一刀切”方式向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转变,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本文能够为针对胰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