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而实现该目标需要“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可以说,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技术迭代加速导致技能半衰期缩短至5年,这种变化催生了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发展,
摘 要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资历框架成为推动教育合作与资格互认的重要工具。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已达17个,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洲资历框架、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以及东盟资历参照框架。通过梳理典型区域资历框架发现,区域资历框架的要素包括作为基本结构和核心的框架内容体系,推动框架目标实现的配套支撑体系,以及确保框架构建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三方面。区域资历框架的实施可以推动区
摘 要 社会认同威胁是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原因在于适配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逻辑以及保障技能人才发展的资历框架尚未确立,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提升。职业教育具有国民教育和人力开发的双重属性,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就国民教育而言,虽然学历层次已从中等教育跃迁到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但是生源仍以普通高中生为主,职校生的升学途径并未完全畅通;从人力开发来看,教育场域同工作场
摘 要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作为我国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杰出代表,对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对1995-2022年32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九成以上为男性获奖者,并且获奖者的获奖年龄和工龄均呈现递增趋势,对获奖者的学历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国有大型企业、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职业工种,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主要聚集领域,
摘 要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汇聚了各国顶尖技能人才,展示了各国职业技能培训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我国能够在世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是针对世赛选手竞技能力开展了科学训练。通过对53个世赛项目的137名选手、126名专家教练的问卷调查,以及对10名专家组长的访谈,分别从选手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及语言训练出发,探索世赛选手训练状况,可为我国世赛工作和职业教育事业提供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软要素”。回顾既往,职业教育通过开辟多层次多元化升学通道、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开发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等途径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发展体系。审视现实,赋能进程中仍面临学习平台建设滞后、数字资源适应存在偏差、技术支持力度薄弱的关键挑战。基于此,职业教育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调适策略包括:精准对接需求,优化
摘 要 在全球经济变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对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发挥了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作用,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了连接产业需求的能力。同时,也面临着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实践能力不足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场域向现代产业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以“类型性”为目标,持续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摘 要 广州技工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重大标志性事件,将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划为起步与初创期、改制与停滞期、重建与振兴期、调整与适应期、稳定与规范期五个阶段,并提炼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梯度提高培养层次、动态优化资源布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等宝贵经验。当前,广州技工教育面临领先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够、技能支撑适应性不强等挑战。基于此,提出广州技工教育高质量
摘 要 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通过对466名“双师”团队教师的问卷调研,探究“双师”团队教师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年龄、学历、专业和培训情况是“双师”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个体影响因素;数字素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在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
摘 要 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面向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基于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高职状态数据库等数据来源及大数据模型对高职教育人才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专业布点数据,分析各地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度;基于招生结构的变化,考察高职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度;基于就业大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其效能实现亟需破解结构性矛盾。调研发现,H市高职学生因父母职业阶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子女接受高职教育机会有明显差异。H市高职院校为社会中下阶层的子女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学生选择高职教育和专升本的主要动机是就业,H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社会阶层有所跃迁,但薪酬较低,就业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主,存在择业焦虑。为此,要提高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