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非虚构文艺以新观念、新视角和新形式致力文体创新,在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新的话语表达。中国非虚构文艺通过具有人民性与史诗性的时代纪实,呈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新释。同时,它立足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文化,致力现实观照,传递理想信念,实现精英意识形态话语的使命新建。此外,在新媒体格局下,中国非虚构文艺成为平民纪实创作的重要载体,并在跨媒介创新中推动大众意识形态话语的媒介新拓,助力中国文艺持续繁荣与发展。
摘要:近十年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增长到注重质量提升的变迁,使得网络文学的内在结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调整与优化。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学具有了价值与审美的多样性,塑造了当代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多元化趋势。互动性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审美特色,类型融合为文类发展带来活力。主题先行倾向、同质化倾向、叙事粗鄙倾向、类型混搭倾向是当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较为普遍的短板,也是其应当直面的挑战。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要更上一层楼,应当在创作理念、内容生产、产业生态等方面协同推进,走精品化路线,推进融媒体时代现实主义的不断深化;应当细分领域走特色化路线,摆脱悬空式的现实书写模式;通过多方协作的系统化升级,构建质量优先的产业生态。
在当下的现实场域中,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消费文明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交织并存,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观。在新旧文明深度交叉的背景下,我们身处的信息海洋不仅包括物质性的空间扩张,也囊括了数字技术所构建的虚拟领域。人工智能与网络科技的勃兴,举一个例子便足以佐证:前不久举办的2025年元旦跨年24小时诗朗诵,当世界各地三百多位诗人在不同经纬度次第读诗时,诗人所处的共同朗诵场域是通过视频连线而
谁若经常阅读中国当代小说,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那就是,某些当代作家所写的题材内容,似乎皆凿凿然来自当下的“现实”,有时甚至直接从新闻报道获取素材,但是,这类反映“现实”的作品,却给人一种缺乏现实感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觉得乏味而虚假。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自己时代真正的现实,这些作家并无切近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仅仅满足于以隔膜的态度和粗率的方式叙写现实的表象。他们没有能力发现并写
当一个对生活(生命)有感悟、有情感表达诉求的人,将所思所想变成文字时,他(她)就变成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者。写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秘密的写作者,写作者就是唯一的读者(或者内心里自认为是唯一读者,可源于某些不可抗力量,文字有了第三个或者更多的读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卡夫卡,在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中,这种现象得到了最诗意的诠释);另外一种是开放型写作者,他(她)的文字是写给所有预想中的阅读者和
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年幼无知时的我曾经对“文学圈”三个字不以为然,认为这必定是某些无才无德之人的意淫,文学这么一个抽象的存在,怎么会有“圈”呢,什么是“圈”?谁规定了这个“圈”?谁构成了这个“圈”?这个“圈”的半径有多大?这些问题提出来都觉得荒诞,可笑。多年以后,当自己逐渐走出文学的边缘地区,读书、写作、工作,因缘际会成为一名作者、编辑、评论者。文学不再是报刊亭、书店或是想象中的圣殿,而是手里翻过
摘要:文学作品的思想、结构和文辞是陈寅恪诗文批评中特为用心之处。《论〈再生缘>》中有一番相对集中且系统的阐发,可作为陈寅恪纵评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结构、文辞的重要观点与理论。关于作品的思想,他提出了“思想自由”说和“文学优美”说。“思想自由”的内涵包括作品思想的超越、创作主体的思维活跃,以及政治给予作家创作环境的自由等。诗文的结构是否严密精妙、系统是否分明是陈寅恪评定一流文学作品的重要理据。具体到文辞,他基于中国语文“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配合”的特点,遵循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规则,认为优美的文学应该用典古今具化、音韵协美、属对工切、情词融贯。尤其作者用典水平的高下,是衡量其才思超越与否的必要指标,也是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摘要:陈崇正《香蕉林密室》借陈大同之手,构建了一个以身体(子宫)为原点,层层叠置的三维时空系统:物理密室(原始意味)、心理密室(自我救赎)、历史密室(现代性消解),用以对抗现代化进程、政治权力、机器物化。但当这些具有南方特质的空间被时代和人工智能祛魅和掀开,遂宣告了一个朴素民间想象时代的终结。至此,陈崇正通过一个以身体为核心的具身性游戏,书写了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的民间文化防御神话,密室的生成机制与瓦解过程,揭示了技术理性对民间想象力的解构逻辑。
摘要:陈崇正的长篇小说《香蕉林密室》通过“半步村”这一虚构地理空间,探索个体与历史、传统与现代、血脉与命运之间的复杂纠葛,展现其新南方写作的文学特质。小说以非线性叙事强化人物宿命感,并通过文学地理的构建,对潮汕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刻书写。小说中“香蕉林”“密室”“战争”等意象,既融入潮汕地域文化,参与地域文化传承再造,又突破传统地方性书写,融合多种元素拓展新南方写作内涵。香蕉林和密室隐喻生命繁衍与血脉传承观念,却因香蕉无性繁殖暗示期望破灭。密室象征生命母体与时代迷宫,战争、洪水等隐喻社会变革与时代洪流,展现生命在时代冲击下的遭遇。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寓言色彩,构筑出独特的文学空间,并借此探讨传统血脉传承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
摘要:郑小琼诗歌的主体内涵,是以切身经历反映南方“珠三角”大工业区的劳动力境况,尤其是女工的人性人情之窘境,面对锐不可当的资本积累,以及因资本而重构的非常态社会生活秩序提出了冷静质疑和自我倾诉,同时,也对地缘性经济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之思。诗中体现的悲苦叙事、女工话语、工业解构及南方愿景等内容及其表达形式,在当下工业经济背景下探究拷问人性之存在问题,溯源人的经济及社会本质等等,均流露出较为明显的存在主义痕迹,并因“热爱”“歌唱”这种被自我质疑的存在之本质,显示出选择之后的非认同式宽容接受,而有所跨越,具备新质,可谓之“后存在主义”。
摘要:近年来,王玉玉的创作表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开始逐渐脱去青春写作的痕迹,变得日渐成熟圆润。他善于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述悬念丛生的故事、设置没有结局的结局,既保证了作品的可读性,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他在作品中着力呈现现代人婚姻与情感的不对称性以及为其所困的窘境,并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世俗面相进行了刻画,书写了他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摘要:王玉玉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常把目光投向人们的凡俗生活,尤其注重对“红事”“白事”的书写,并将其作为观察社会伦理的窗口以及结构故事的独特方式。他一面揭示婚姻、生育这些“红事”之下的精密算计与内心需求,问诊现代人敏感多思的心灵;另一面又以疾病、死亡这些“白事”形成侦探结构,引导调查者对死亡心理进行探索,同时在理解他人中反思自己的人生。“红事”与“白事”在解构与交织中实现了情感色调的混溶,表现了人们奔波于红白之间的生存状态,使小说在丰富的哲理意蕴中形成独特的悲剧色调。然而,王玉珏并未停留于对悲剧的欣赏,而是力图在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困境中的生命支撑。
关于写作要不要考虑读者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居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困扰过我。 在刚刚开始写作包括已经发表作品的最初几年里,我在写作时,心中是没有读者的。我完全为自己而写,不管是故事、题材、主旨,还是语言、结构、修辞,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我都没有考虑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状况。写完了,事情就算干完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发表。 如果说有,那么那个唯一的读者,应该也是我自己。因
摘要:本文聚焦青年作家房伟的短篇小说集《杭州鲁迅先生》,探讨其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为原型的互文性书写特征。小说集中收入的八篇作品均以鲁迅、郁达夫、王小波、张爱玲等作家为叙事对象,通过史料考辨与文学想象的融合,构建起虚实交织的叙事空间。房伟借助批评家与作家的双重视角,在史料考据与艺术虚构的张力中,完成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书写与命运观照。
摘要:在潘向黎的《上海爱情浮世绘》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化写作特征。时代背景作为坚固的大墙支撑着潘向黎心神稳定、更有力量的书写;古典的熏染不仅凸显良知的价值,而且表现出纯正爱情在荒芜时代给予人的温暖;延续之前的个人性情的写作路向,更进一步扩展到都市性情的表达。这些都使得潘向黎的都市写作在当前文学创作中有很高的辨识度,呈现出心神清朗、美格纯正的品质特征。
摘要:冉正万的长篇小说立足地方,将目光锁定在黔北境内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以黔北自然生态为叙事场域,用黔北的大山和传说形构“地方性”,在看似局促的空间里精巧地布局,关注黔北的巫性与人性,参悟黔北人的“天命观”和“奥义”。他时而拉长岁月时光在繁杂的历史镜像中塑造复杂人物,时而将对黔北的历史观察点搁置在某一个时代的节点上,将民间地域文化资源与诗性想象穿插耦合,让现实与历史形成和谐的共振与互文,建构诗性的黔北世界,实现作家对社会存在和时代发展的洞察与审视。
摘要:王十月的小说《不舍昼夜》通过书写主人公王端午从湖北农村到深圳、广州等地的人生轨迹,通过人与书之间的错综联系,展现了其人生不同阶段肉身与灵魂的错位纠缠。作品依托“西西弗斯”书店这一中介,串联起当代中国的多层级空间;借助地方巫鬼文化中的亡灵书写与家庭伦理的情爱探讨,深刻展现了独立个体在时代中的茫然与孤独。通过对存在意义与道德赎罪的哲学追问与思辨叙事,王十月完成了对“打工文学”表层描摹的内在超越,不仅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广阔图景,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审视灵魂失落的独特视角。
摘要:王十月最新长篇小说《不舍昼夜》描绘了中国当代“小人物”王端午西西弗斯式的生存状态,以“自由”为起点,一生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荒诞、挣扎、苦痛、孤独。“人,何以成为人”的哲学思考贯穿全书。本文从存在主义的概念“听任”角度切入,对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物行动进行剖析,探究《不舍昼夜》在荒诞、挣扎、痛苦、孤独的人物内心图谱下,对人的生存、人的存在,以及人性意义的把握。
摘要:本文以当代东莞长安作家群的部分中、短篇小说为例,从他们小说的艺术承载与精神指向,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流寓文学”的创作特点:一是对成长地的回望,借以安妥灵魂和反思文化。二是努力融入当下,寻找灵魂安放处。三是行走在别人的城市,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四是把身边的故事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讲叙。
摘要: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始就受到文学的直接影响,而朱天文、沈从文、张爱玲则是他最为心仪并引以为同道的作家。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其与时代主潮的关系是疏离的、超脱的、自我主导的,朱天文的自传式再现与散文化结构正是纯文学精髓所在,也是他们共具的特性;沈从文在“有情”与“事功”间的选择与柏拉图对“沉思的生活”和“属人的生活”之间的区分相通,“有情”是一种审美对现实的超越,一种高居于是非成败之上的渔樵闲话,而“事功”则是一种对于现实人生的深度介入,一种对于铜像巍巍的不世之业的执著追求,两者对于人生来说都不可缺少,但对于文学来说,“有情”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超越功利的对人的自身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是作家从一己之心出发赋予无情世界的“感情”。这些作家对侯孝贤的影响从本体论上来说,是使其进入了一个存在性的世界,从而走出了功利主义的遮蔽,使被物化的、工具化的人复归其自然本性。
摘要:五四运动以来的启蒙文化观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性视野倾向于支持文艺和政治的分化,强调文艺的自主性;而社会主义作为克服中国本土现代性危机的一个全面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方案的指导思想,强调文艺和政治的统合,文艺服务于政治。黄药眠先生既在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又在走上革命道路后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一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治观,深度介入了文艺与政治的纠葛。写于1940年前后的《文艺与政治》体现了启蒙分化论文艺观和马克思主义整合论文艺观的融合;而写于1946年前后的《文艺之政治性、艺术性及其他》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倾向,和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度契合,体现了“反思现代的现代性”思想。
摘要:罗振亚先生的散文写作,始终浸透着传统儒家“君子”形象的人格与本色,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孝悌之道,一以贯之;居仁由义,立乎其大;修身不已,反求诸己;秉承良知,志于立人。他的散文写作是对当代散文轻软琐屑之风的有力反拨,以其情感、思想和心灵的质量温暖了这个世界。
本期编完,正是暮春。但在岭南,已经有很浓郁的夏天气息了。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栏目刊登、曹桐文章,讨论中国非虚构文艺的话语建构。文章角度新颖,折射的问题也很重要,值得一读。 “前沿观察”刊登黄发有讨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文章。以往学者关注网络文学,大多集中在非现实题材。但黄发有文章告诉我们,现实题材实际上是网络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丰富的探讨空间,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看作是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