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广西地区临床常用口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DHPCCBs)进行快速综合评价,为临床用药及医疗机构遴选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及以上级别公立医疗机构实际用药数据,以国家集采目录为基准,遴选出临床常用口服DHPCCBs。广西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区内多家医疗机构有关专家,参考《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临床和药学专家建议,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5个关键维度对遴选出的口服DHPCCBs进行量化评分,最终制定《口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快速综合评价广西专家共识》。结果共遴选出30种临床常用口服DHPCCBs。其中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晖致)的综合评分最高(81.79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药学特性、有效性和其他属性3个方面;综合评分排第2、3名的分别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重庆药友)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苏州东瑞),分别为81.66、81.60分。结论本共识可为广西地区口服DHPCCBs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的遴选提供指导建议和决策支持。
摘要目的总结澳大利亚在提高药品可及性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实践经验,旨在为我国药品可及性政策的持续优化与稳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官方网站及相关文献,介绍澳大利亚在药品福利计划(PBS)政策、药品注册与PBS准入、药品定价与采购政策、仿制药价格竞争与披露、孤儿药注册审批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提高药品可及性和控制药品费用支出方面的有效措施。结果与结论澳大利亚卫生系统良好的管理协作机制、灵活的药品价格谈判体系和全面的药品可及性政策支持体系,长期维持着药品可及性、患者负担和政府补贴之间的良好平衡,有力地保障了澳大利亚药品的可及性。建议我国在药品可及性方面加强政策协调与部门合作,优化新药注册与加速审批路径,完善价格管理和谈判机制,构建全面的药品可及性支持体系。
摘要目的构建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初步拟定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框架;采用改进德尔菲法,选择20名经验丰富的药学、医务、医保和财务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根据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确定最终指标,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结果2轮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一、二、三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86和0.87,重要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00(P<0.05)、0.125(P<0.05)和0.139(P<0.05)。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大于3.5分,满分比为35%~100%,变异系数除三级指标“重点监控药品采购品规数”为0.26外,其余均不大于0.25。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最终建立包含2个一级指标(药品采购使用和合理用药)、5个二级指标(可及性、经济性等)、20个三级指标(重点监控药品采购品规数、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增幅等)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构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主题遴选指南》研究问题及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为该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构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主题遴选指南》研究问题及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专家问卷。根据指南制定和德尔菲法相关要求遴选专家,通过电子问卷函询并筛选指南研究问题及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结果构建了5个《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主题遴选指南》研究问题,包括主题遴选的组织管理、评审流程、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赋值,并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问题及各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均大于0.4,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一致性比率为0.0076(<0.1),模型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主题遴选指南》的研究问题及主题遴选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该指南的标准化制定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评价伏诺拉生(VPZ)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网,检索时限从建库起至2024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对结果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15篇和药物经济学研究6篇。有效性方面,与对照方案(不同剂量VPZ、安慰剂、其他阳性对照药或联合治疗)相比,VPZ(主要为20mg/dVPZ)显著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第2周的黏膜愈合率、症状缓解率和愈合后第12、24周的维持率(P<0.05);当内镜下洛杉矶分级为C/D时,VPZ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方案(P<0.05)。安全性方面,VPZ与对照方案治疗GERD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长期使用VPZ导致血清胃泌素升高及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对照方案更高(P<0.05)。经济性方面,与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相比,VPZ更具有成本-效用/成本-效果优势。结论VPZ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摘要目的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肿瘤抑制因子53(P53)信号通路,探讨延胡索总生物碱(TAC)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铜死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CM大鼠模型。取32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AC低、中、高剂量组(7、10.5、14mg/kg),每组8只。另取8只大鼠以正常饲料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检测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纤维化程度及Cu2+沉积情况;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Cu2+、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Sirt1/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irt1、P53、溶质家族载体7成员11(SLC7A11)]、铁硫簇相关蛋白[铁氧还蛋白1(FDX1)、硫辛酸合成酶(LIAS)、线粒体乌头酸酶2(ACO2)、泛醌氧化还原酶核心亚基S8(NDUFS8)、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DLAT)、二氢硫辛酸二酰基转移酶(DLST)]、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水平,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K、CK-MB、LDH水平,心肌组织中Cu2+水平以及P53、HSP7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GSH水平和Sirt1、SLC7A11、FDX1、LIAS、ACO2、NDUFS8、DLAT、DLS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严重,出现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且纤维化明显,Cu2+沉积增多。与模型组比较,TAC各剂量组大鼠上述大部分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纤维化和Cu2+沉积减少。结论TAC可改善大鼠DCM,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P53信号通路活性,促进GSH与Cu2+的螯合作用,抑制心肌细胞铜死亡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枳壳甘草汤对退变椎间盘病理性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动物实验设置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YC-1)组[2mg/(kg·d),尾静脉注射]和枳壳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3.06、6.12、12.24g/(kg·d),灌胃],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构建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天给药1次,连续3周。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改变及血管新生情况,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血管紧张素1(Ang1)、Ang2]表达水平。细胞实验中,提取并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以50ng/mLTNF-α诱导细胞退变。设置空白对照组(10%空白对照血清)、TNF-α组(10%空白对照血清)、YC-1组(10%空白对照血清+0.2mmol/LYC-1)和5%、10%、15%含药血清组(5%、10%、15%含药血清),干预24h后,将髓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检测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检测HUVEC增殖、迁移、成管能力,检测HUVEC中HIF-1α/VEGF/Ang信号轴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新增MMP-2、MMP-9)表达水平。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CD31阳性表达减少(P<0.05),炎症因子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椎间盘病理改变减轻。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TNF-α组比较,各药物组髓核细胞中CollagenⅡ表达均显著上调、MMP-3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HUVEC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显著减弱(P<0.05),HUVEC中HIF-1α、VEGF、Ang2mRNA及蛋白和血管生成相关蛋白(除5%含药血清组的Ang2mRNA及HIF-1α、VEGFR2、Ang2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枳壳甘草汤可能通过抑制HIF-1α/VEGF/Ang信号轴,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改善椎间盘病理性血管新生,延缓椎间盘退变。
摘要目的基于肿瘤蛋白p53/微RNA-214(miR-214)/UNC-51样激酶1(ULK1)轴探讨雷公藤多苷(TWM)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和造模组(28只),造模组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D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8.33mg/(kg·d)]、TWM组[6.25mg/(kg·d)],每组8只。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血液中肝肾功能指标[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指标(空腹血糖)水平,观察其肾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其肾组织中p53、ULK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及mRNA和miR-21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皮水肿明显,细胞肿胀,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各药物组大鼠24h-UTP、BUN、SCr、ALT和糖脂指标水平,p53蛋白及mRNA和miR-214的表达均显著升高或上调,而ALB水平、LC3-Ⅱ/LC3-Ⅰ、LC3mRNA、ULK1、Beclin-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均有所好转;其24h-UTP、BUN、SCr、ALT和糖脂指标水平,p53蛋白及mRNA和miR-214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而ALB水平、LC3-Ⅱ/LC3-Ⅰ、LC3mRNA、ULK1、Beclin-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或上调(P<0.01)。结论TWM能减轻DN大鼠的肾损伤,改善其肝肾功能和糖脂水平,上述作用可能与调控p53/miR-214/ULK1轴、恢复细胞自噬有关。
摘要目的探究贝母素乙(PEI)调节伏隔核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肺炎链球菌(SP)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人肺泡上皮细胞HPAEpiC,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SP组(1×108cfu/mL的SP菌液),PEI低、中、高浓度组(1×108cfu/mL的SP菌液+0.05、0.10、0.20mmol/L的PEI)和PEI高浓度+Akt通路激活剂组(1×108cfu/mL的SP菌液+0.20mmol/L的PEI+10μmol/L的SC79)。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以SP菌液和(或)相应药液处理。24h后,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18、1β)水平、细胞氧化应激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含量、凋亡率和增殖/凋亡相关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通路相关蛋白(Rac1、Akt及磷酸化Akt、NF-κB及磷酸化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SP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LDH、ROS含量,凋亡率,Bax、Rac1蛋白的表达和Akt、NF-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或上调,SOD含量、CDK1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P<0.05)。与SP组比较,PEI各浓度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SC79可显著逆转高浓度PEI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PEI可以减轻SP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上述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ac1/Akt/NF-κB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摘要目的研究艾托格列净对索拉非尼和多纳非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A、B组大鼠连续7d分别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艾托格列净(1.5mg/kg),第7天给药后均灌胃索拉非尼(100mg/kg);C、D组大鼠前7d灌胃处理分别与A、B组一致,在第7天给药后均灌胃多纳非尼(40mg/kg)。各组大鼠于索拉非尼或多纳非尼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测定A、B组大鼠血浆中索拉非尼质量浓度和C、D组大鼠血浆中多纳非尼质量浓度,利用DAS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另取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艾托格列净给药组,每组3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艾托格列净给药组大鼠灌胃艾托格列净(1.5mg/kg),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肝脏和小肠组织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UGT1A7)、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P-糖蛋白(P-gp)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浆中索拉非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AUC0-∞、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平均滞留时间(MRT0-t)、MRT0-∞均显著降低(P<0.05),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均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血浆中多纳非尼的AUC0-t、AUC0-∞、cmax、tmax、MRT0-t均显著降低(P<0.05),V和CL均显著升高(P<0.05)。连续7d灌胃艾托格列净对大鼠肝脏和小肠组织中UGT1A7、P-gp、BCRP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艾托格列净可影响索拉非尼和多纳非尼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减少两者的体内暴露量,但其作用机制可能并非是通过调控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临床联合用药时应警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导致的疾病进展。
摘要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相关激酶/核因子κB(TLR4/IRAK4/NF-κB)信号通路,探讨槲皮素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卵白蛋白致敏法构建AR大鼠模型。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AR组,槲皮素低、高剂量组(灌胃17.5、35mg/kg),槲皮素高剂量+TLR4激活剂(脂多糖)组(灌胃35mg/kg槲皮素+尾静脉注射0.4mg/kg脂多糖),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21d。末次给药后,对各组大鼠鼻炎症状进行评分,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HIS)及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比例并计算Th17/Treg比值,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情况,并检测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IRAK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AR组大鼠鼻黏膜组织损伤严重,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杯状细胞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鼻炎症状评分,IgE、HIS、IL-17水平,Th17比例,Th17/Treg比值、p-IRAK4/IRAK4、p-NF-κBp65/NF-κBp65比值,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及Treg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与AR组比较,槲皮素低、高剂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情况以及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而加入脂多糖后,可逆转高剂量槲皮素对鼻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及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槲皮素可通过抑制TLR4/IRAK4/NF-κB信号通路活性来抑制AR大鼠炎症反应。
摘要目的探究二甲双胍(Met)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I3K/AKT/PDGF)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饲喂大鼠构建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Met低剂量组(Met-L组,100mg/kg)、Met中剂量组(Met-M组,200mg/kg)、Met高剂量组(Met-H组,400mg/kg)、高剂量Met+PI3K激活剂组(Met-H+740Y-P组,400mg/kgMet+50mg/kg740Y-P),另设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每天灌胃/注射相应药物1次,连续6周。分析大鼠体重和肝指数变化;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损伤[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NAS)]、脂质沉积(计算油红O阳性染色面积占比)和纤维化(计算胶原沉积分数)情况;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血清中脂代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水平;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I3K/AKT/PD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体重和肝指数,血清中脂代谢和肝功能指标水平,血清和肝组织中IL-6、TNF-α水平,NAS,油红O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胶原沉积分数,肝组织中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和PDGF、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严重,富含脂滴,胶原沉积明显。经Met干预后,大鼠上述定量指标和病理变化均显著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740Y-P可显著逆转高剂量Met对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Met可改善NASH大鼠肝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PDGF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摘要目的从中国卫生体系的角度出发,评估不可切除的恶性间皮瘤患者经一线化疗后,转换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的经济性。方法根据NVALT19试验数据构建分区生存模型,循环周期为21d,研究时限为10年,贴现率为5%。模型的主要输出参数包括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等。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法评价不可切除的恶性间皮瘤患者经一线化疗后转换吉西他滨维持治疗(吉西他滨组)方案相对于采用最佳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组)方案的经济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支持治疗组方案相比,吉西他滨组方案的ICER为54860.50元/QALY,远小于以3倍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的意愿支付阈值(268077元/QALY),说明吉西他滨组方案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临终关怀成本和吉西他滨组不良事件处理成本对ICER的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意愿支付阈值大于270000元/QALY时,吉西他滨组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结论从中国卫生体系的角度出发,不可切除的恶性间皮瘤在一线化疗后转换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方案具有经济性。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我院收治的162例老年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STEMI常规治疗,并应用尼可地尔(每次5mg,tid)和替罗非班。根据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n=104)和半剂量组(n=58),常规剂量组患者于冠脉内注射10μg/kg,随后以0.1μg/(kg·min)静脉泵注,维持48h;半剂量组患者于冠脉内注射5μg/kg,随后以0.05μg/(kg·min)静脉泵注,维持48h。比较两组患者PCI相关指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3级、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的患者比例)、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肌钙蛋白I、N端脑利钠肽前体含量和左室射血分数)、治疗期间出血事件(牙龈出血、鼻出血、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其他不良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低血压、室颤、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相关指标,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治疗期间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剂量组患者的黏膜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剂量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尼可地尔联合常规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相当,但前者的黏膜出血风险小于后者,因此有黏膜出血风险的患者更适合用前一个方案。
摘要目的为乳腺癌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临床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乳腺癌伴CKD患者的抗肿瘤治疗过程并提供药学监护。临床药师查阅指南与文献,协助医生制定术前初始新辅助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并就方案所含药物可能引发的呕吐、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提出监护建议;针对患者治疗后出现的急性肾损伤,临床药师通过关联性评价协助医生分析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并结合患者意愿,将多西他赛替换为紫杉醇(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临床药师协助医生确定术后靶向治疗方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考虑到患者为雌激素受体阳性,建议其在放疗结束后规律服用阿那曲唑并定期检测骨密度。结果医生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患者顺利完成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靶向治疗,带药(阿那曲唑)出院;治疗期间,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后续也未发生骨质疏松。结论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肾功能分析调整术前/术后抗肿瘤治疗方案,及时评估抗肿瘤药物与急性肾损伤的关联性,积极开展全流程药学监护,保障了乳腺癌伴CKD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探索药品追溯码管理模式在门诊药房工作流程中的优化路径,为提升药学服务效率提供实践依据。方法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系统架构升级(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与追溯平台对接)、流程优化(入库-配药-发药三环节重组)与双模式追溯数据采集机制设计(配药端主采集/发药端辅采集),构建药品全流程追溯体系。基于2024年9月医保数据与业务时效指标,对比分析追溯码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运行效能差异。结果实施药品追溯码管理后,在数据采集层面模式一(发药环节采集)上传记录26144条,模式三(入库环节采集,入库即销售模式)上传443061条,总计上传达469205条;在时效层面,门诊药房平均配药时间由28.74s增至43.37s(增幅51%),但通过动态人力调配,患者平均取药时间仅从8.04min延长至8.67min(增幅8%)。结论药品追溯码管理可通过“系统重构-流程再造-人机协同”三位一体策略落地实施,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如双模式数据采集机制)对冲人工操作耗时增量,在满足国家实现追溯码监管要求的同时维持服务效率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基于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GRADE)系统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证据体质量评价。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中医药治疗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4年1月13日。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相关资料后,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并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进行整合总结。结果最终纳入51篇文献,结局指标共计135个,19个(14.1%)为高质量、87个(64.4%)为中等质量、26个(19.3%)为低质量、3个(2.2%)为极低质量,总体而言,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证据质量为中等偏低。结局指标疗效的证据整合结果显示,与西医常规治疗、羟苯磺酸钙或安慰剂相比,中医药在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出血斑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提高视力改善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或羟苯磺酸钙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或羟苯磺酸钙。结论中医药治疗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证据体质量整体为中等偏低质量水平;基于已有研究结果,中医药治疗DR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与安全性,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Library及PubMed,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4年4月,收集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FD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促胃肠动力药、抗酸或抑酸药),试验组单用或与常规西药(药物剂量、疗程与对照组相同)联合使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6.1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合计1962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FD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1.18,95%CI(1.13,1.22),P<0.00001]。本研究针对试验组的用法用量、疗程、联用与否以及常规西药类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腹胀腹痛缓解时间[MD=-2.54,95%CI(-3.10,-1.98)]、食欲不振缓解时间[MD=-2.12,95%CI(-2.63,-1.61)]、恶心呕吐缓解时间[MD=-1.70,95%CI(-2.27,-1.14)]、泛酸嗳气缓解时间[MD=-1.61,95%CI(-2.44,-0.78)]均显著缩短(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胃泌素水平[SMD=1.63,95%CI(0.98,2.29)]、胃动素水平[SMD=2.06,95%CI(1.58,2.54)]、胃窦排空率[MD=5.99,95%CI(2.78,9.21)]均明显升高,生长抑素水平[SMD=-1.30,95%CI(-1.57,-1.02)]明显降低(P≤0.0003)。结论健胃消食口服液单用或联用、不同疗程、不同用法用量对儿童FD均有效,安全性较高。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IDegLira)和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iGlarLixi)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T2DM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检索时限从建库起至2024年8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CT),从中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RCT,包括9513例患者,涉及4种治疗方案:IDegLira、iGlarLixi、德谷胰岛素(IDeg)、甘精胰岛素(iGlar)。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局指标方面,IDegLira与iGlarLix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局指标方面,IDegLira显著优于iGlarLixi[OR=0.41,95%CI(0.18,0.91),P<0.05]。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HbA1c方面,iGlarLixi(84.5%)>IDegLira(81.7%);在降低空腹血糖方面,IDegLira(71.3%)>iGlarLixi(20.0%);在降低体重方面,IDegLira(90.7%)>iGlarLixi(61.8%);在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方面,IDegLira(95.5%)>iGlarLixi(9.7%);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IDegLira(27.1%)>iGlarLixi(14.5%)。结论iGlarLixi在降低HbA1c方面效果更好,IDegLira在降低空腹血糖、体重方面治疗效果更好;IDegLira低血糖风险最低。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其常规治疗药物存在特异性低、耐药性强等缺点。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R)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精准治疗药物,对IBD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对S1PR调节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IBD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结果发现,S1PR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迁移、降解受体、特异性调控S1PR,从而发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目前,Ozanimod 与Etrasimod 已获批用于治疗IBD,Amiselimod、KRP-203、Fingolimod、Ceralifimod 虽未批准上市,但对IBD疾病展现出较大的潜力。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复杂,是国际消化系统领域的疑难病症之一。近年来,直肠给药制剂在UC治疗的应用中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治疗UC的直肠给药制剂的剂型、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发现栓剂是直肠给药中最常用的剂型,新型栓剂具备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的优势;灌肠剂能尽可能地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以达到稀释肠内毒素、清理肠道、减轻炎症等作用;凝胶剂可实现药物缓释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肠黏膜损伤。该类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调节肠道微生物稳态、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等,以此发挥抗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等功效。直肠给药剂型的多样性(如美沙拉嗪栓剂、连芍灌肠剂、负载治疗UC药物的温敏凝胶剂等)为临床治疗UC提供了广泛选择。
摘要 龙葵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富含生物碱、皂苷等活性成分,在多种肝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保肝作用和多样的作用机制。龙葵可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纤维化等途径防治化学性肝损伤;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脂肪生成并促进脂肪分解来防治脂肪肝;可通过抗病毒作用防治病毒性肝炎;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等多种机制防治肝癌。在临床上,龙葵已用于肝癌、慢性乙肝后肝纤维化的治疗,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未来应不断深化对龙葵作用机制的研究,并推动其新药的开发和应用,以造福更多肝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