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为持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的科学认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由西南科技大学主办、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和《邓小平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一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研讨会聚焦“中国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首先迈入了现代化进程。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这种“原罪”式的现代化起点赋予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利、无序以及暴力的特质。不同于西方式内生型现代化,苏联在面对严峻国内外危机的境遇下选择了具有浓厚战时色彩的赶超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成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创新的阐释空间和重要的研究维度。立足于对城市化、工业化等相关核心概念的考释与界定,澄清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可以明确这一重大命题研究的必要性、科学性,能够为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本质意涵奠定基础。一、把握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中包含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学界对工业化、城市
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④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只有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和引领下,统筹谋划好改革各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推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确保行稳致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
〔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开放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更强大的物质基础。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改革和开放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更加注重改革与开放的关联性、互动性,准确把握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的着力点,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
〔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新时代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立足全球化快速发展和“逆全球化”进一步演进的国际环境,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包含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以各类开放平台为载体、以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为路向等核心意涵,具有在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相统筹中彰显科学性、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中彰显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从内涵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动力;从价值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最大奋进合力;从实践维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确保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相契合,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向
〔摘要〕红色基因植根于党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精神密码。红色基因主要包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忠诚为民的优良传统、爱国强国的责任担当、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四个方面的核心内涵,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
〔摘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邓小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观的守正创新,是对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观念的赓续弘扬,也是基于邓小平革命实践中调查研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在邓小平看来,调查研究是党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的主要原则,是改进领导
〔摘要〕邓小平时时处处把党性修养挺在前面,始终坚守党性、不断锤炼党性,是共产党员的典范。邓小平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坚定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勇担党的事业重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现了崇高的革命风范。赓续邓小平党性修养的红色血脉,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有利于新时代广大党员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锤炼维护核心的政治定力,淬炼敢于斗争的担当精神,永葆无私为民的政治本色,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邓小平作为八路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立足一二九师的作战实际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内外环境,在八路军纪律建设工作中注重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加强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不断强化官兵严明守纪的观念,锻造真正的革命军人。这一时期邓小平推动八路军纪律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不仅为协调党与军的关系、军与民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主政西南的近三年时间里,根据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国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他领导西南局开展农村地区剿匪斗争,推进土地改革和开展农村互助合作,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强农民教育,保育耕地和鼓励农业多种经营,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和促进农资流通,有力促进了西南地区的
〔摘要〕国外共产党领导人高度评价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指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破除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成功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